利用內容營銷提高小程序獲客能力,核心是用 “有價值的內容” 吸引目標用戶,再通過 “自然的引導” 將內容消費者轉化為小程序用戶。小程序依托微信生態,內容營銷需緊密結合 “微信內的內容場景”(公眾號、視頻號、社群等),同時讓內容與小程序的功能 / 服務強關聯,避免 “硬廣式引流” 導致用戶反感。以下是可落地的 6 大策略,附具體場景和案例:
內容不能脫離小程序的核心價值,必須回答 “用戶為什么要通過這篇內容進入你的小程序”。核心邏輯是:內容解決 “認知 / 需求”,小程序解決 “行動 / 實現”。
小程序的核心流量池在微信,內容分發需優先覆蓋 “微信內高轉化場景”,減少跨平臺導流的損耗。
公眾號是內容營銷的 “主陣地”,適合輸出深度內容,且可通過 “菜單欄、文末卡片、文中小程序碼” 多維度引導進入小程序。
視頻號的 “短平快” 特性適合展示小程序的 “功能效果”,用戶看完視頻后可直接點擊 “視頻下方的小程序入口”,轉化路徑極短。
社群用戶對品牌有一定信任度,內容營銷需 “更精準、更側重福利鉤子”,適合將 “社群潛水用戶” 轉化為小程序活躍用戶。
內容只是 “引子”,最終需要一個 “自然的鉤子” 讓用戶主動點擊小程序。鉤子必須與內容強相關,避免 “內容講 A,鉤子推 B” 導致用戶困惑。
用戶從內容進入小程序后,若體驗割裂(如不知道該做什么),會立即離開。需用 “內容預埋認知 + 小程序首屏引導” 讓用戶 “無縫銜接”。
通過數據追蹤 “哪些內容帶來的小程序用戶多、轉化高”,反推內容優化方向,避免盲目產出。
轉化路徑太長,用戶中途流失
內容與小程序 “兩張皮”,用戶認知混亂
用戶不會因為 “你有小程序” 而進入,只會因為 “你的內容幫到了我,而你的小程序能幫我做得更好” 而進入。在微信生態內,內容與小程序的協同要像 “水到渠成”—— 內容是 “水”,負責滲透用戶認知;小程序是 “渠”,負責承接用戶行動。兩者結合,才能讓獲客既高效又可持續。